2018年10月25-29日,福建师范大学隆重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暨“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与反思”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国防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一竞技官网等150余所高校及新闻出版单位共300余名专家、学者共赴会议,为中国现代文学界年度学术盛事。
此次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渝共有25个参会名额,重庆市占7个名额。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推荐,公司肖太云教授参加了由西南大学一竞技官网经理王本朝教授带队的重庆市团队,应邀出席了此次学术盛会。

肖太云教授提交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着装”: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 ——<吴宓日记>中的“长袍”与“拐杖”意象》的论文,并做了小组陈述。论文提出: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它既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又寄寓了着装者的生命体验与文化诉求。吴宓一生爱穿长袍,爱拄拐杖,这也成了《吴宓日记》中的一种意象。民国时期,吴宓以“长袍+西裤+皮鞋”中西结合型的着装为主,有着亦中亦西的文化意图。人民共和国时期,又以中山装式样的人民装(亦称“毛装”“工作服”) 为主,体现了“以同俗而自晦”“蕃身汉心庸何伤”的文化心态。吴宓有着强烈而执着的长袍、拐杖情结,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共和国时期吴宓的长袍、马褂和拐杖常被借给他人作为表演的道具,被作为文化身份的指认和投射。与其同时代的陈寅恪等知识分子也有相似的着装方式,有着相近的生命体验与文化心理。着装方式或许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寻名”和“证名”。
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现代文学常务理事会议、各地区换届会议和学会换届选举会议,大会推举南京大学校委会副主任丁帆教授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经理刘勇教授等为副会长。作为正式代表,肖太云教授参加了西南地区四省市换届会议和学会换届选举会议,行使了表决权,西南地区增补了四川大学刘福春教授、西南大学李永东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此次大会福建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共有两位副董事长自始至终参与会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与会者积极发言,广结人缘与学缘,活跃了年会学术氛围,受益匪浅。